nano

节能



“要么读书,要么旅行,心灵和身体,总有一个在路上。” 以前看到这句话就老想,那么在旅途中看书,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双飞,岂不爽翻?其实现代人很多都是这样做的,我在出行时也习惯在包里放上一两本书,心里想着能在火车上或者某个咖啡馆翻上一翻,然而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,游也没游好,看也没看好。

去了武汉昙华林,深感如此。昙华林的斑马大街,有个叫“拾间书局”的地方,里头的书大部分都仅供阅读,出售的多为咖啡饮料和T恤等周边。里面的人很多,到处转悠、拍照,但是真正看书的人却不多,大家都把它当作一个旅游的景点,而非读书的场所。这里号称城市人文的最后圣地,但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却感觉与真正的人文相距甚远。按照几琳的说法是:可以看得出他们是花了心思的。是的,精致的咖啡馆、与书店融为一体的吉他店、中央投影节目放送与驻唱歌手表演的交替进行,越是花心思就越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......第一次踏上武汉的旅途,看到这么文艺小资的地方。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,而这两份快乐,又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。得到的,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幸福的时间......但是,为什么,会变成这样呢......咳,扯远了。其实无意否定它的存在,只是对我来说,无法体会到自己期待中的感受。旅程太匆忙,无法安静下来。



去了湖北美术馆,主要有两个展,廉学洺的“好枝”和李继开的“睡着的农夫与麦浪”。从馆长写的前言来看,时代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浮躁焦灼的,艺术家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在与社会无声抗争的。然而游客并不懂你的抗争,只是走马观花式地拍照、合影。这时候就会想,美术展对双方而言收获都颇低,游客们费了时间,拍了一堆不知所谓 的照片,艺术家们的作品曲高和寡,还不收门票钱,究竟图个什么呢?说起来,“图个什么”的使用似乎很容易产生歧义,每次我这样问别人,他们都会自动翻译成“你这样干有没有好处,有什么好做的呢?”几个星期前这样问宁哥,他说。“如果图钱的话,很多事都做不成了。”无形之中被教育了一番。




 廉有一幅画将树枝和血管结合起来,让人眼前一亮。转了一圈又看到一幅背景是深蓝的星空,白色的树枝错乱的向天空生长,非常有闪电的感觉。然后看了眼名字,只一个“引”字,似乎与闪电没什么联系,感到一阵失望。


在晴姐他们看完了四个楼层并在一楼咖啡馆等了半个小时后,我才堪堪看完二楼,但是要说能有什么比他们多的收获,可能就是省了些体力而已。


之前黎宁老师上课时说到, 她以前写东西时,一定要先用笔写在纸上,然后再将稿子打到电脑上。当空手面对电脑时,脑内就一片空白,什么也敲不出来。她说她改掉这个毛病花了两年时间,我和她有些像,不同在于我面对电脑时只是思绪不那么清晰,但是我不曾想过要改掉这个习惯,一直很享受笔尖在纸上摩挲而过的感觉。

所以每次遇到一些事情,有一些感受时,都会默默地记在心里,等有纸和笔再回头整理。只是记性不好,很多当时想到的东西,之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回忆,就和梦境一样,有幸经历一段精彩的剧情,最后都是眼睁睁看着它消失殆尽。能够记下来的梦,都无法用文字再还原。能够记下来的感受,和最初产生的想法都相距甚远。

能这样想也就释然了,毕竟我们做一些事,不仅仅是为了事后去探究这样做的意义有多大,更多只是享受当下罢了。想起以前听一个摄影师说过,“在遇到一些美好瞬间,我更愿意用眼睛去感受它的发生,而不是举起相机,按下快门。”嗯,意思差不多。 




 
评论

© nano | Powered by LOFTER